清代歷朝仿古之風盛行,尤其清朝盛世的康熙,雍正,乾隆三朝百余年間是仿古瓷生產的極盛時代,對于官窯的仿造更是蔚然成風。下面來說說清代仿官窯瓷器鑒定方法。
清仿官窯瓷盤
乾隆時期的仿官窯有兩種制作方法,一是為模仿南宋官窯“紫口鐵足”特征,特在胎中配入紫金土,使之呈現出官窯的效果。
例如下圖這件印有“大清乾隆年制”印章的產品,這件瓷器是乾隆時期的官窯款式,仿的就是宋代的官窯。
它為了達到宋代官窯的細致,尤其是紫口鐵足,就在胎里面加上,含有鐵元素的一種瓷土。這種瓷土在它修足的地方是沒有釉的,它的鐵元素會從沒有釉的地方滲透出來,就出現了鐵足的效果。
清代仿官窯瓷片
另一種則是沒有配置含鐵量的瓷土,底部就不會出現這種鐵足一樣的感覺。例如下圖這件仿官,就屬于高嶺土胎沒有加上鐵元素的配置,為了讓它達到官窯的特點,就在口沿處和底部涂抹上醬釉,使之看起來像南宋的修內司官窯。
清代仿官窯瓷片
宋代官窯釉的玉質感是明清仿制者追求的目標,釉中氣泡對官窯瓷釉的玉質感效果起了部分作用。
盡管清代仿官瓷器釉的元素組成與宋代官窯瓷器不同,燒成溫度也有一定的提高,但釉玉質感的效果以及氣泡的大小密度差別不大,這說明清代仿官瓷器的燒制者已經充分掌握了氣泡對釉質感的作用,能在釉料改變的情況下,通過調整燒制工藝來實現相同的釉的質感。
清代仿官窯瓷器非常突出,但與真正的宋代官窯相比還是存在著明顯的差別。
對比宋代官窯瓷器與明清仿官瓷器釉的紋片,發現宋代官窯瓷器釉的紋片普遍短而密,而清代仿官瓷器釉的紋片稀而長。除此以外,清代仿官瓷器較宋代官窯瓷器釉的紋片直,彎曲度小。
故宮博物院內的一件清雍正仿官釉琮式壁瓶,高24厘米,口徑6—4.2厘米,足徑8.7—5厘米。通體施灰青釉,釉面光亮并有大開片,瓶壁凸起,四組八卦紋,外底書青花“大清雍正年制”六字篆書款。官釉琮式瓶出現于宋代,是仿古之作。由此瓶可知,清雍正時期對宋代五大名窯的仿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。
清雍正仿官釉琮式壁瓶